立克次體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普通光學顯微鏡剛能看到。有類似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等結構,表面有一層莢膜樣物質
立克次體(Rickettsiae)也是一類原核細胞型微生物。為紀念因研究斑疹傷寒受感染犧牲的立克次醫生(T. Ricketts)而命名為立克次體。
立克次體種類很多,天然寄生在節肢動物體內,多數對人無害,少數可經節肢動物傳播而使人和動物感染。引起的疾病有斑疹傷寒、洛磯山斑點熱、恙蟲病、立克次體痘、Q熱、戰壕熱等。
立克次體比細菌小,比病毒大,球桿狀或多形態,常用Giemsa或Macchiavello染色法染色,普通光學顯微鏡剛能看到。有類似革蘭陰性菌的細胞壁、細胞膜等結構,表面有一層莢膜樣物質,含DNA及RRA兩種核酸,二分裂繁殖,有霉係統但不完整,不能在人工培養基上生長,必須在活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戰壕熱立克次體例外)。有特異的可溶性補體結合抗原,另有多糖抗原,與變形桿菌某些株的菌體抗原(OX19、OX2、OXk)有相同抗原性,可用變形桿菌代替立克次體為抗原,進行凝集反應以測定病人血清中的抗體,稱為外斐反應(Weil-Felix reaction),節肢動物(蝨、蚤、蜱、恙滿)為傳染媒介,有些同時也是儲存宿主。立克次體對抗菌素敏感,但對磺胺藥不敏感。
斑疹傷寒立克次體:
分為普氏立克次體(R. prowazekii)及莫氏立克次體(R. mosseri)。
【生物學特性】
球桿狀,0.6x0.4um大小,細胞壁由脂多糖蛋白質組成,胞質內有核蛋白體,細胞核無明顯的界限。Giemsa染色呈紫色,Macchiavello染色呈紅色。
常用的分離培養方法有動物接種(雄性豚鼠腹腔)、雞胚卵黃囊接種和組織培養等。
【致病性與免疫性】
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寄生于蝨(普氏立克次體)或蚤(莫氏立克次體)的腸道上皮細胞中,當蝨、蚤叮人時,將含立克次體的糞便排于人的皮膚上,人在瘙癢時將蝨或蚤糞中的病原體擦入皮膚創傷處而感染。偶亦可經呼吸道或眼結膜而感染。普氏立克次體藉體蝨在人群中傳播,稱為流行性斑疹傷寒;莫氏立克次體經鼠蚤在鼠間流行,也可經鼠蚤傳給人,再經體蝨在人群中流行,稱為地方性斑疹傷寒。斑疹傷寒立克次體在皮膚、內臟的小血管內皮細胞中寄生繁殖,產生含脂多糖內毒素樣毒性物質,不斷侵入血液而使患者發熱及出現其他中毒癥狀。因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害而出現皮疹及臟器病變的癥狀。
病后產生持久的免疫力,兩型斑疹傷寒有交叉免疫。
【診斷與防治原則】
可採取患者早期血液分離培養立克次體。但臨床常用外斐反應,病人血清凝集變形桿菌OX19的效價在1:160以上,且隨病程上升4倍以上時,有診斷意義。
滅蝨、滅鼠、滅蚤是預防斑疹傷寒的重要措施,也可用活疫苗和死疫苗預防注射。氯霉素及其他廣譜抗菌素有療效。
恙蟲病立克次體:
恙蟲病立克次體(R. tsutsugamushi)是恙蟲病的病原,恙蟲病古稱沙蝨熱,葛洪《肘后方》中已有記載。
恙蟲病立克次體球桿狀,在細胞質內靠近核旁成堆排列,Giemsa染色呈藍紫色。恙滿是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傳染媒介,也是儲存宿主,因立克次體可經卵傳給下一代,當恙滿幼蟲吸食人或動物的組織液時可使人或動物感染。于幼蟲叮咬的局部出現周圍有紅暈的潰瘍,結黑色痂皮,稱為“焦痂”,是診斷恙蟲熱的重要體徵之一。病原體侵入人體后,隨血流散佈,在全身血管內皮細胞及單核吞噬係統中繁殖,可出現發熱、皮疹,焦痂附近淋巴腺腫大,并有臟器受損等癥狀。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可採早期病人血液接種小白鼠或細胞培養以分離病原體。以病人血清做外斐反應,能與變形桿菌OXk凝集。
在雜草叢生潮濕的自然條件下,恙蟲病立克次體經恙滿在鼠間傳播,鼠也是傳染源。恙蟲病的預防要注意滅滿、滅鼠,注意個人防護。目前尚無效果理想的疫苗。氯霉素及廣譜抗生素有療效。
其他立克次體
Q熱立克次體(Coxiella burnetii)是Q熱的病原。Q熱是唯一可不經媒介崑蟲傳播給人的立克次體病。病原體存在于蜱體內,由蜱將病原體傳遞給牛、羊、騾等。屠宰場工人和皮毛加工廠工人常因處理動物組織而感染。立克次體經呼吸道傳播,有時也可因飲牛奶而感染。可出現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也可呈亞急性和慢性臨床表現。可應用雞胚卵黃囊和組織培養分離病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