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點擊查看產品報價)
潮流使得大量新鮮海水不斷輸送到礁體骨架中,由于攪動、升溫和有
機生物的活動使得這些海水脫去部分溶解的二氧化碳,因此這些海水變得
更加碳酸鈣過飽和,最終導致大量膠結物沉淀于礁體之中。盡管高鎂方解
石是現代海洋中的主要海底膠結物,但文石質和低鎂方解石質膠結物都可
形成于碳酸鹽礁的石化過程中。針狀文石包殼常與文石質的礁體骨骼形成
定向連生狀膠結物;葡萄狀膠結物則常發育于較大的礁體孔洞中;而網狀
膠結物常形成于孔洞中的粉砂級內沉積物中。現代高鎂方解石海底膠結物
在碳酸鹽礁中主要以兩種形態出現:一是球粒膠結物;二是針狀到葉片狀
等厚包殼膠結物。前者在礁體中為最常見的膠結物。
海底膠結物在礁體中的分布極不均勻,朝向廣海一側的礁常受到強烈
的膠結作用,而背風向一側的礁體常常完全未被膠結。這種膠結物的分布
現象明顯地與海水在礁體中的循環狀況密切相關,朝海一側的礁體不斷有
新鮮海水流過,從而膠結物在小范圍內的發育也可極為不一樣,有些孔洞
中發育有文石質和方解石質膠結物,而有些則僅發育其中一種礦物成分,
而有些則完全無膠結物發育。在有些現代礁體中,文石質膠結物常最先形
成于文石質的珊瑚骨賂之中,高鎂方解石的形成則略晚一些,而球粒狀膠
結物的形成則與細菌的出現及有機組織的破碎有關。
現代碳酸砂海底成巖作用
現代淺海碳酸鹽砂沉積物的海底成巖作用機制主要取決于其所處環境
的水動力學條件。在高能沉積環境中可發育大量碳酸鹽砂沉積;同時波浪
和潮汐使得海水在這些沉積物中循環良好,從而造成膠結作用和硬地發育
其中。在水動力能量較低的沉積環境中,主要發育泥質碳酸鹽砂沉積,海
水在這些沉積物中的循環較差,因此膠結作用僅局部地區發育而形成葡萄
石和粒內膠結物,微生物泥晶化作用則在這些沉積物中極為發育。碳酸鹽
生物碎屑砂的海底膠結作用一般表現為碳酸鈣首先沉淀于生物骨骼內孔隙
及介殼內。此后,由于粒間膠結物沉淀在砂質沉積物中而形成硬地。這種
硬地中的膠結物從過飽和海水中直接沉淀而成,它們多發育在等厚針狀文
石包殼和泥晶高鎂方解石之中。硬地的發育在海底上常表現為不連續性,
僅形成于某些沉積環境之中,在巴哈馬臺地、沙克灣及波斯灣等現代碳酸
鹽發育的地區均可見。在巴哈馬臺地上,硬地主要沿臺地邊緣發育,常與
較強的水動力條件關聯;從高能臺地邊緣向臺地內部,其發育的頻度逐漸
降低,這種分市規律與上述膠結作用在臺地邊緣礁體的發育規律相一致。
而在波斯灣的現代碳酸鹽沉積環境中,硬地結構的發育則要廣泛得多,這
主要是由波斯灣海水普遍表現為碳酸鈣過飽和狀態所致。在垂向上,現代
硬地常顯示出其膠結作用強度從沉積物與水體的接觸面向沉積物內部而逐
漸減弱,但例外的是與藻類有關且由高鎂方解石膠結物的發育而成的硬地
。因此,硬地的形成可能始于沉積物內部緊鄰與海水接觸面地帶,此處的
沉積物顆粒極少移動,而海水循環仍然良好,從而有利于膠結物的生成作
用。綜上所述,沉積速率及沉積物的穩定作用在硬地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即硬地形成于無沉積物堆積作用之處或沉積物短暫地被潮下藻類或細菌
所穩定的地帶,無沉積作用時期及沉積物穩定下來的時間并不需要很長(幾
個月內)即可發育硬地構造。
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禁止復制,轉載注明地址
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專業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
顯微鏡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