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的細菌檢驗同仁,務必發揮醫檢師的高度專業!
轉載呂振富主任的評論
不談母乳的合不合法,只談母乳的細菌培養的報告是以「革蘭氏陰性菌」來呈現,對一位臨床微生物檢驗的醫檢師來說,這份報告沒有價值。「革蘭氏陰性菌」只是細菌染色的結果,而非培養并進一步鑑定的結果;最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沒有描述是桿菌或是球菌?
由于母乳是擠自女性乳腺,一定會接觸的乳頭附近的皮膚。人體皮膚本來就存在一些正常菌叢,以及環境中的細菌,例如:Acinetobacter baumanii、腸內桿菌屬、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微小球菌、棒狀桿菌…等等。擠乳前,若未徹底消毒皮膚,則母乳絕對會殘留皮膚的細菌。
由于母乳屬于組織液,所以檢驗的層次應該比照組織液,而非僅類似水質的含菌檢測。檢驗結果僅發「革蘭氏陰性菌」,也沒有敘述是桿菌或球菌,如此的報告,比較沒有臨床意義,很難解釋可以引發敗血癥,甚至死亡,除非分離并鑑定出的細菌確定有致病或致死能力。建議醫院的細菌檢驗同仁,務必發揮醫檢師的高度專業,避免只發「革蘭氏陰性菌」或「革蘭氏陽性菌」。
因為議員與記者并沒有醫學專業或臨床微生物的知識,所以看到母乳檢驗竟然含菌,就覺得非常可怕。醫院發布新聞,也并沒有盡到進一步鑑定的追根究柢的責任,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細菌室規模,絕對可以鑑定出被分離出來的「革蘭氏陰性菌」的屬名和種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