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生理實驗的部份,我們要紀錄螯蝦(crayfish)逃跑神經(Lateral Giant(LG)) 的靜止電位及興奮性突觸后極化電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tion (EPSP). 為了要有狀況良好的神經及完整的LG迴路,我們先練習如何避免在解剖的過程中傷害到突觸間的連結.熟練后儘量縮短解剖的時間,避免燈光的照射產熱使神經的活性降低及膜的表面發生變化,不利玻璃電極的穿刺.
原理:
細胞會因為內外離子濃度不等加上各種離子通道的作用,造成細胞膜內外有微量的電位差,可以想像有一層正電離子或負電離子的薄膜分布在細胞的內外表面。在無刺激的情形下,神經元細胞的靜止電位(resting potential)約為-70mV。一但受到夠強烈的刺激,神經細胞可以藉由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的產生長途傳遞膜電位的變化。當兩個神經元藉由突觸(synapse)相接,訊息便可以由前一個神經元傳給下一個神經元。在解剖得到的螯蝦逃跑神經迴路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primary afferent及LG。若將內含3MKCl電阻值為0-15MΩ的玻璃電極插入LG軸突的起始體節內,將成對的銀線電極置于N234(primary afferent nerves)處,施加適當強度的電刺激,就可以記錄到EPSPs﹔由于刺激傳遞所經的途徑不同造成反應產生的時間差,我們可以觀察到α和β兩種 EPSPs。若將刺激電極置于第五及第四神經節之間給予適度的刺激,可紀錄到LG與MG的主動電位(action potential)。
解剖剪刀 / 鑷子 / 解剖盤 / 固定針 / Head Stage / 電極(Electrode) / 放大器(Amplifier/Filter)) / 訊號產生器(Stimulator) / 類比/數位轉換器(Analog/digital Converter) / 示波器(Oscilloscope) / 電腦(Computer) / 解剖顯微鏡 / 三向微細操作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