溷濁度和活菌數的關系(Relationship between
Turbidity and Live bacteria)
目的:
1. 了解無菌操作的方式
2. 了解溷濁度和活菌數目之間的關系
3. 瞭解如何做稀釋
原理:
簡介大腸桿菌(Escherchia coli)
大腸桿菌的品系(strains)
E. coli B/r (HB101) wild type
E. coli TOP10F’ F’{lacIq, Tn10(TetR)} mcrA△(mrr-hsdRMS-mcrBC) ψ80lacZ△M15
△lacX74 deoR recA1 araD139 △(ara-leu)7697 galU galK rpsL(StrR)
菌種的純化( Strain purification)
1. Overnight culture (O/N) — 用接種環或藥匙經消毒后,從甘油儲存菌種或LB平板
上取出(沾一下)菌,接種于3-5 ml的LB(含有適當的氨基酸或是抗生素),在
37 ℃下震盪培養隔夜(14-18 小時)。
2. Dilution buffer — 滅菌過的100 mM MgSO4
3. Isolation of single colonies — 剛拿到手的菌種或是從甘油儲存菌種要開始作實驗
前,菌種需先純化﹕用單一菌落﹔得到單一菌落的方法有二﹕(1)從O/N culture 用
100 mM MgSO4去做一連續的十倍稀釋,用接種環從高稀釋度開始取出稀釋液,
涂抹在LB平板上﹔(2)用接種環沾取O/N culture或菌落涂抹在LB平板的一邊
(a),接種環經消毒后,再從第一次涂抹的地方把菌涂抹開,以便得到單一菌
落(b1-b4)。若是新到手的菌種,在得到單一菌落后,先根據基因型去測試菌
種。
4. 菌種保存﹕glycerol (10%) or DMSO (7%) storage (at –70 ℃)
測量細菌的濃度 (cells/ml)
用溷濁度﹑細菌數目和活菌數目來測定。
溷濁度 — 其原理是可將細菌視為懸浮顆粒,這些顆粒可阻斷光線的通過,因此
細菌濃度愈高,通過的光線愈少,就等于吸光值愈大,然而我們不認為它是吸
光值,只是細菌將光線散射掉了,因此我們用溷濁度表示﹔大多數時候我們是用
LB來培養E. coli,因為LB的顏色是黃色,所以用分光光度計去測量細菌濃度時,
波長選用600 nm﹔若是用minimal medium來培養E. coli,因為minimal medium的顏
色是無色,所以用分光光度計去測量細菌濃度時,波長選用460 nm。用溷濁度來
測量細菌的濃度只是估計值,正確數目則需用下列方法決定之。
細菌數目— 使用Petroff-Hauser Chamber在顯微鏡下數細菌的數目,在這
Chamber內約有100格,每格的體積為10 µl﹔在使用此Chamber需要將此玻片的兩面
清乾淨,尤其不能有任何的纖維殘留,因為纖維會將細菌和培養液分隔開而造成
菌數分配不均,進而影響精確度。蓋玻片是否確實蓋好也是影響精確度的重要因
子。
活菌數目— 上一項的方法將死和活的細菌數目均計算在內,所以活的細菌數目是
用一連續的稀釋菌液后,取0.1 ml的稀釋液涂抹在LB平板上等菌落長出后,數其
菌落數,即可推出每ml的活菌數目。
器材:
培養基(LB)
100 mM MgSO4溶液
37℃培養箱(incubator)
方法:
1. 向助教領取兩種(年輕和年老)的菌液,分別作1/2(年輕)和1/4(年老)的稀
釋,先用分光光度計以600 nm波長去測量稀釋液的溷濁度,并紀錄其值。
2. 用此數據1 OD600= 1-3 X 108 cells/ml去推算約略所需要的稀釋度,以便在取用0.1
ml的稀釋液去涂抹在LB平板時,可得到菌落數為30-300個。
3. 稀釋菌液用10 mM MgSO4溶液。
4. 稀釋后用三種連續稀釋度,如10-1﹑10-2和10-3,取兩次0.1 ml的稀釋液分別去涂抹
在LB平板(共6個LB平板),等到LB平板上所有的液體不見后,將平板倒置并
放置于37 ℃培養箱,次日中午以前到助教處數菌落數。
5. 請討論為何從年輕和年老的菌液所得的菌數有差異,和前面的實驗又有何關聯﹖
6. 請和實驗一的數據作比較,提出一個假說。用下星期的實驗數據來驗證。
殺過菌的玻管
細菌展開用的玻棒
培養基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