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點擊查看產品報價)
顆粒污泥的結構是指各種微生物及其主要組成部分EPS在顆粒污泥
中的分布情況。顆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種群類型及其分布情況,還有
顆粒中有無分層現象與顆粒中不同位置的基質種類及濃度有關,因
為顆粒污泥中存在的各種細菌和這些細菌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廢水的
組成和操作條件等有直接關系。顆粒污泥中各種微生物之間存在著
協同作用,缺少其中任意一種微生物,顆粒污泥都不能形成,或形
成的顆粒污泥不能完全降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例如,顆粒污泥表面
存在的
可以消耗水相中存在的自由氫(可能是其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
,從而可以防止氫向顆粒污泥內部滲透,因而能夠消除氫對其他微
生物降解乙酸、丙酸等有機酸的抑制。如果缺乏這種微生物,則水
相中的自由氫將抑制其中某些微生物的活性,影響整個處理過程。
由于顆粒污泥自身的結構特點和濃度擴散梯度的存在,在空間
上沿顆粒污泥的軸向存在著濃度變化,這有利于不同種類的微生物
在不同空間尋找其最適合的生態位,從而能夠很好地生長繁殖。根
據生態學中的“多樣性導致穩定性原理”,物種多樣化具有穩態生
態系統的功能特征,因此顆粒污泥可形成較為復雜而穩定的微生態
系統,不易因環境條件和生態因子的暫時改變而破壞已建立的微生
物種群間的生態平衡。一般地,一種廢水所培養出的顆粒污泥的組
織結構是降解這種廢水的最佳結構。通常情況下簡單廢水所培育的
顆粒污泥結構相對簡單,而復雜廢水所培育的顆粒污泥結構相對復
雜。如uASB反應器中形成的成熟的顆粒污泥有呈層次結構的,也有
不呈層次結構的。顆粒化過程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顆粒污泥結構的
復雜性,生長基質、操作條件、反應器中的流體流動狀況等都會影
響顆粒污泥的結構。
在處理馬鈴薯廢水時得到了三層結構的顆粒污泥,在小麥淀粉
和造紙廢水中形成的顆粒卻呈“蜂窩”結構,沒有出現層次結構。
一般在顆粒污泥的表面可見許多洞穴,這些洞穴可能是物質傳遞的
通道。研究者所采取的研究方法,觀察手段的不同,也是導致觀察
結果不同的重要原因。
目前研究者普遍采用限制性培養基法、MPN(Most Probable Nu
mber)、光學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CLSM)及熒光原位染色、熒光原位雜交
技術對顆粒污泥的表面和內部的EPS、微生物組成分布進行觀察分
析,以了解顆粒污泥的結構特征及維持顆粒穩定性的內部因素和顆
粒內的污染物降解情況。
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禁止復制,轉載注明地址
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專業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
顯微鏡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