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點擊查看產品報價)
晶圓的尺寸愈大愈好
“晶圓的尺寸”指的是晶圓的直徑,目前矽晶圓的直徑從早期的4吋、6吋發展到目前的8吋、12吋。而矽晶圓經過上面所敘述的“黃光微影技術”、“摻雜技術”、“蝕刻技術”、“薄膜成長技術”等步驟反覆進行后可以得到如圖3-39(a)所示的結果,在矽晶圓上布滿了邊長大約1公分的正方形“晶粒(Die)”,每個“晶!鄙隙加袛蛋偃f個CMOS,而且每一個“晶!倍肌巴耆嗤保詈笤賹⑦@些正方形的晶粒切開,則可以得到許多“完全相同”的“晶片(Chip)”,每一個晶片經過封裝與測試,就是積體電路了,換句話說,一片矽晶圓就可以產生“數百個”完全相同的“晶片”,所以矽晶圓的尺寸愈大,一次就可以生產愈多的晶片,“每個晶片的單位成本”也就愈低,晶圓廠就是利用這樣的技術“大量生產”以降低成本,顯然晶圓的尺寸是愈大愈好,晶圓尺寸與成本的關系如表3-2所示,表中以“成本/cm2”代表晶圓每平方公分的成本,意思與“每個晶片的單位成本”相同。
或許有人會問,晶圓的尺寸愈大,生產成本難道不會增加嗎?的確,晶圓的尺寸愈大生產成本愈高,例如:12吋晶圓的生產成本大約是6吋晶圓的“2倍”,但是12吋晶圓的“面積”是6吋晶圓的“ 4倍”(邊長2倍,面積4倍),所以最后得到的晶片數目是4倍,收入也是4倍,顯然還是有利可圖,所以未來晶圓廠朝向12吋晶圓發展是無法避免的。
在圖3-39(a)中將每一個正方形的晶片放大,可以看到其表面四周圍分布了許多凸出的金屬接點,稱為“黏著墊(Bond pad)”,同學們還記得在矽晶圓的構造是在“地下室”有數百萬個CMOS,然后在上方制作多層導線架構,最后這些導線必須與外界連接,由于封裝時是以粗細大約100m(微米)的“金線”與外界連接,因此必須將各層導線(別忘記,多層導線的金屬線寬度只有0.13m)匯合到最上層以后,再將尺寸轉換為大約100m(微米)的“黏著墊(Bond pad )”,再經由“金線”與外界連接,“黏著墊(Bond pad)”的大小約100m(微米),與“金線”的粗細100m(微米)相當,比較容易使用“打線機”進行打線相連的工作。
【注意】
所有資料用于交流學習之用,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禁止復制,轉載注明地址
上海光學儀器一廠-專業顯微鏡制造商 提供最合理的
顯微鏡價格